遼寧《海城高蹺秧歌》
發布日期:2020-01-31 作者: 點擊:
海城高蹺秧歌屬于大鼓高蹺,是遼南高蹺的一支,是民眾十分喜愛的民間舞蹈。 高蹺舞蹈
1、歷史溯源
海城是遼南高蹺的發源地,關于海城高蹺秧歌Z早的文字記載可見諸于清光緒年間出版的《海城縣志》:"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牛莊古鎮三義廟就有高蹺、旱船沿街跳舞表演"。在清初,東北的海上貿易主要集中在遼南近海,隨后海城古鎮牛莊成為當時關內外物資集散地和遼東Z早的水上商埠。隨著"闖關東"移民的涌入和遼南經濟貿易的發展,南北方的藝術也在海城得到了廣泛交流。當時秧歌會上的高蹺表演還只局限于在蹺上耍刀弄棒,藝人稱其為"武蹺"。隨著時間的推移,海城的民間藝人不斷探索、改進了傳統高蹺的藝術形式和技巧,把中國傳統的民間戲劇搬到高蹺上,逐步形成了海城高蹺獨特的火暴、歡快、潑辣、粗獷的表演風格。每年農歷正、二月間,扭秧歌、踩高蹺成為海城人的民俗之一。
1900年至1930年期間,海城高蹺秧歌達到了極盛時期。有資料記載,當年由少帥張學良的同學舉薦,張作霖特邀海城高蹺進大帥府表演。高蹺隊一進院,先擺了"架象"、"排山"等象征吉祥如意的造型。接下來,高蹺藝人各展絕活,有只舞不唱的《雙備馬》,《捕蝴蝶》;有光唱不舞的《王婆罵雞》等曲小調。
2、海城高蹺特點
海城高蹺的歡騰、奔放、熱烈、火爆是其基調,優美、抒情、風趣、詼諧是其特色,二者的統一構成海城高蹺秧歌的藝術特征,衍生出"扭、浪、逗、相"四大技法要素。在海城高蹺秧歌的表演中,氣勢恢宏的大場和輕快細膩的小場包括了音樂、舞蹈、雜技、戲曲等多種形式,構成以舞蹈為主體的綜合性民間廣場藝術。
激昂的嗩吶聲、鑼鼓聲一響,海城高蹺藝術團的演員們身著古裝踩著鼓點興高采烈地登場了。他們腳踩兩尺多高的高蹺卻如履平地,時而翻滾騰躍,時而輕歌曼舞,時而火暴熱烈,時而即興狂野。一襲黑衣的頭蹺、二蹺揮舞著馬鞭,快步如行云流水;王婆戲耍煙袋挑逗出一片笑聲;文丑頭頂豎著小辮,風趣詼諧憨態可掬;上裝女旦抖動彩扇;下裝眾丑高難的蹺功令人驚嘆。演員們各種組合造型更令人目不暇接,4人組成的"孔雀開屏"如孔雀翩翩起舞,而由6人組成的"飛人"造型更是令人叫絕,中間三名男演員一字排開相互挽臂,兩側各挽一名女演員,同時另一名女演員坐騎在正中間男演員的脖頸上,三名男士踩著急促的鼓點兒開始原地轉圈,此時兩側身輕如燕的女演員便順勢"飛了"起來,場面煞是壯觀。
海城高蹺以"扭、浪、逗、相"為主要表現手段,"扭"是舞蹈動作在蹺上的再現,"浪"是審美標準,是對表演者動作、表情等完美結合的高標準評價,"逗"是抒情達意,往往是富有特點的動作和絕招,"叫鼓亮相"則展示其風格特點。
海城高蹺之所以技高一籌,還在于它集"歌、舞、戲、雜、武"五門藝術形式的精髓于一身,并提煉升華,自成體系,塑造出一批高蹺特有的人物造型和臉譜藝術,從而形成獨特的風格。另外,海城高蹺按傳統習慣,分為"四梁四柱"、上裝(女演員),下裝(男演員)等角色,通常是七副架(14人),十二副架(24人)組成,但現在高蹺表演人數的多少一般因表演規模而定。
3、傳承意義和現狀
海城高蹺秧歌不僅在當地,而且在國內外都有廣泛影響。1988年它在全國廣場民間舞蹈大賽中一舉奪冠,1997年以來多次參加國內外各種盛大演出,其表演獨樹一幟,顯示出東北地區高蹺秧歌的特色。
海城高蹺秧歌歷史上曾輝煌一時,并一直在民間傳承不絕。但是由于一些老藝人相繼去世,后繼乏人,目前其表演技藝正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