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高蹺相關資料
發布日期:2017-11-30 作者: 點擊:
傳承意義和現狀相關資料 海城高蹺秧歌屬于大鼓高蹺,是遼南高蹺的一支,是民眾十分喜愛的民間舞蹈,經過300多年 的不斷演變,已經形成了舞蹈、雜技、音樂、小戲于一體的傳統藝術。 海城高蹺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無論是舊時的祭祀祈福、迎神賽會,還是今天的喜慶節日、集會慶典,都少不了高蹺表演。民謠“喇叭一響,渾身發癢;鑼鼓一敲,樂得蹦高”,就形象地反映了人們對高蹺的喜好愛悅之情。海城高蹺是地秧歌與高蹺相結合的產物。初為兩足落地,平地秧歌,清咸豐年間變為高蹺,后經不斷創新,逐步完善。
海城高蹺的主要角色以“四梁四柱”為中心,即頭蹺、二蹺、老生、老蒯、上裝、下裝等,表演形式從“起鼓”,到“過街樓”、“騎象”、“大場”、“小場”,Z后是“下武場”。表演題材基本源于生活,多為群眾喜愛的戲曲和神話故事。以手絹、彩扇、煙袋、馬鞭等為道具,臉譜化裝比較夸張,裝束多以大紅大綠為主調,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音樂以嗩吶和鑼鼓樂為主,曲牌有“滿堂紅”、“大姑娘美”、“句句雙”等。表演風格火爆熱烈,歡騰奔放,優美抒情,風趣詼諧,雅俗共賞。這些風格特點,充分體現在“扭、浪、逗、相”等表演技法中。
編輯本段歷史溯源 海城是遼南高蹺的發源地,關于海城高蹺秧歌Z早的文字記載可見諸于清光緒年間出版的《海城縣志》:"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牛莊古鎮三義廟就有高蹺、旱船沿街跳舞表演"。在清初,東北的海上貿易主要集中在遼南近海,隨后海城古鎮牛莊成為當時關內外物資集散地和遼東Z早的水上商埠。隨著"闖關東"移民的涌入和遼南經濟貿易的發展,南北方的藝術也在海城得到了廣泛交流。當時秧歌會上的高蹺表演還只局限于在蹺上耍刀弄棒,藝人稱其為"武蹺"。隨著時間的推移,海城的民間藝人不斷探索、改進了傳統高蹺的藝術形式和技巧,把中國傳統戲劇搬到高蹺上,逐步形成了海城高蹺獨特的火暴、歡快、潑辣、粗獷的表演風格。每年農歷正、二月間,扭秧歌、踩高蹺成為海城人的民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