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高蹺秧歌傳承意義
發布日期:2017-11-30 作者: 點擊:
1900年至1930年期間,海城高蹺秧歌達到了極盛時期。有資料記載,當年由少帥張學良的同學舉薦,張作霖特邀海城高蹺進大帥府表演。高蹺隊一進院,先擺了"架象"、"排山"等象征吉祥如意的造型。接下來,高蹺藝人各展絕活,有只舞不唱的《雙備馬》,《捕蝴蝶》;有光唱不舞的《王婆罵雞》等曲小調。 清末海城高蹺日見成熟,形成一支職業半職業的藝人隊伍。藝人們身懷絕技,各有千秋,故其傳承譜系蔚為壯觀。從1820年的第一代傳人小金子、大來子,到1887年第二代的紅、粉、黃、藍、白、青六朵菊花(藝名),1902年第三代的張久榮(藝名白菜心),1940年第四代的吳奎一(號抓地虎)、王鳳翔(號滾地雷),1951年第五代的王連成(號王小辮),1970年第六代的陳士友(小生)、秦麗(小旦)等,出現了許多杰出的高蹺藝人。 編輯本段表演形式 海城高蹺的歡騰、奔放、熱烈、火爆是其基調,優美、抒情、風趣、詼諧是其特色,二者的統一構成海城高蹺秧歌的藝術特征,衍生出"扭、浪、逗、相"四大技法要素。在海城高蹺秧歌的表演中,氣勢恢宏的大場和輕快細膩的小場包括了音樂、舞蹈、雜技、戲曲等多種形式,構成以舞蹈為主體的綜合性民間廣場藝術。 激昂的嗩吶聲、鑼鼓聲一響,海城高蹺藝術團的演員們身著古裝踩著鼓點興高采烈地登場了。他們腳踩兩尺多高的高蹺卻如履平地,時而翻滾騰躍,時而輕歌曼舞,時而火暴熱烈,時而即興狂野。一襲黑衣的頭蹺、二蹺揮舞著馬鞭,快步如行云流水;王婆戲耍煙袋挑逗出一片笑聲;文丑頭頂豎著小辮,風趣詼諧憨態可掬;上裝女旦抖動彩扇;下裝眾丑高難的蹺功令人驚嘆。演員們各種組合造型更令人目不暇接,4人組成的"孔雀開屏"如孔雀翩翩起舞,而由6人組成的"飛人"造型更是令人叫絕,中間三名男演員一字排開相互挽臂,兩側各挽一名女演員,同時另一名女演員坐騎在正中間男演員的脖頸上,三名男士踩著急促的鼓點兒開始原地轉圈,此時兩側身輕如燕的女演員便順勢"飛了"起來,場面煞是壯觀。
高蹺分高蹺,中蹺和跑蹺三種,Z高者一丈多。據說踩高蹺這種形式,原來是古代人為了采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蹺技活動。
海城高蹺又叫海城秧歌,到今天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當初表演者身著紅綠彩衣,手執紗帕或彩扇,頭上扎著花環或彩條,上了年紀的人也描眉涂紅,扭起來喜氣洋洋,充滿朝氣。由于當時表演者兩足落地,所以人們稱它為“地秧歌”。 150多年前,海城人變地秧歌為高蹺,就是在木棒中部做一個支撐點,以便放腳,然后再用繩子系于腿部。高蹺的高度一般在兩尺左右,表演者腳踩高蹺,邊扭邊唱,別有一番情趣。 隨著時間的推移,海城的民間藝人不斷探索,改進傳統的高蹺藝術,在表演形式上不斷創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 編輯本段藝術特色 海城高蹺是地秧歌與高蹺相結合的產物。初為兩足落地, 海城高蹺 平地秧歌,清咸豐年間變為高蹺,后經不斷創新,逐步完善。海城高蹺的主要角色以“四梁四柱”為中心,即頭蹺、二蹺、老生、老蒯、上裝、下裝等,表演形式從“起鼓”,到“過街樓”、“騎象”、“大場”、“小場”,Z后是“下武場”。
表演題材基本源于生活,多為群眾喜愛的戲曲和神話故事。以手絹,彩扇,煙袋,馬鞭等為道具,臉譜化裝比較夸張,裝束多以大紅大綠為主調,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音樂以嗩吶和鑼鼓樂為主,曲牌有“滿堂紅”、“大姑娘美”、“句句雙”等。表演風格火爆熱烈,歡騰奔放,優美抒情,風趣詼諧,雅俗共賞。這些風格特點,充分體現在“扭、浪、逗、相”等表演技法中。 “扭” “扭”是海城高蹺的基本技法,民間一向有扭秧歌之稱。海城高蹺以“交替花”為基本扭法,將“挽、片、掏、打、纏”等腕部的動作和前踢步、后踢步等步法交替運用,配之以鼓樂,形成了千變萬化的高蹺扭法,生動體現了人民群眾勤勞勇敢,樸實樂觀的精神風貌。
海城高蹺 “浪” “浪”是海城高蹺的審美標準,評價一位演員扭得好謂之“浪的好”。民間藝人將高蹺的審美標準概括為“穩中浪,浪中美,美中俏,俏中哏”12個字。 “俏” “俏”主要表現在舞蹈節奏的變化之中,通過動作的大小、快慢、強弱、緩急、收放、動靜、輕重的對比,構成動作上的俏勁,表現出高蹺潑辣明快,俏皮可愛的藝術特色,給人以藝術美的感染?!扒沃羞纭倍喑霈F在動作之尾,在一收的瞬間靜止中表現出動態美,動得快,收得急,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逗” “逗”是海城高蹺的基本內容和主要表現手段,以逗來抒情達意,逗哏成趣。逗是人物感情色彩的渲染,也是海城高蹺表演藝術的核心。人們常說:“不逗不為秧歌,逗得不活不為能手”。高蹺表演中,逗Z為引人入勝,“逗而不俗,趣而不丑”,逗得風趣而不庸俗。 “逗” “相”即“鼓相”,是“叫鼓、亮相”的簡稱。它借鑒、吸收戲曲中“亮相”的表演程式,在一定鑼鼓套的配合下做一個優美(或英俊、威武、滑稽)的瞬間靜止造型。鼓相使高蹺表演跌宕起伏,動靜有致,神韻十足,呈現出異常熱烈的氣氛。 編輯本段青黃不接亟需拯救。
由于農民大多數外出打工或者承包土地,收入可觀, 海城高蹺 而踩高蹺的收入卻不多,使大部分人對高蹺秧歌漸漸淡忘,很少有青年人愿意學高蹺。隨著時間的流逝,一些藝人外出打工,造詣較高的民間藝人很難找到,一部分老藝人或年事已高,或相繼離世,一些難度較大的蹺功技術絕活沒有人傳授;大部分演員靠興趣參與,隊伍青黃不接,海城高蹺藝術也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就以藝術團來說吧,由于缺乏資金投入,勞務費有限,逢年過節靠走機關、廠礦拜年、慶典等掙一點錢來維持服裝、道具和演職員的誤工補貼等指出。同時,演員缺乏藝術培訓,年輕演員水平參差不齊。這種現狀急需改變。""那些上了年紀的老藝人,因為身體原因不再演出。經常參加演出活動的中年藝人也屈指可數。"邢傳佩舉例說,海城有一位43歲的高蹺演員,被中國著名舞蹈家戴愛蓮稱為"高蹺上的梅蘭芳",但他早已經遠離了高蹺,出去打工。 據介紹,現在經常舉行演出活動的海城高蹺民間團全體只有8支左右。而"上世紀70年代,海城各鄉鎮都有群眾文藝宣傳隊(高蹺隊),我就是當時馬風公社宣傳隊的隊員。后來我拜老藝人王廣讓為師,提高技藝。省文化部門還組織培訓班,讓高蹺從老藝人手里流傳了下來?,F在活躍的藝人幾乎都是從那時候起步的。 編輯本段開辟廣闊舞臺
海城高蹺早在20年前就已經走出國門1989年,海城高蹺秧歌藝術團參加了歐洲著名的克雷姆斯國際民間藝術節,演出了50多場,在當地引起很大的轟動。近年來,藝術團還相繼參加了一些國際民間藝術活動,到奧地利等西歐國家巡回演出,受到了海外朋友的好評,海城高蹺被譽為“踩在木棍子上的東方芭蕾”。自海城高蹺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以來,藝術團的演出活動更加頻繁了。在進行表演的同時,他們不斷地對海城高蹺進行大膽的藝術創新,在保持原有舞蹈的基礎上,增加了許多高難度的雜技技巧,并融進很多情節,用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現場爆發力去感染在場的每一個觀眾,表現北方黑土地上的人民那種堅韌不拔、樂觀向上的精神。如今,海城高蹺已從田間地頭走向國際舞臺,刮起了一股強勁的東北民間舞蹈風。
自1985年開始,每年農歷正月十五為海城藝術節(高蹺秧歌節), 海城高蹺 并舉行高蹺秧歌賽事活動。1987年春節,海城高蹺應邀赴北京龍潭花會大賽,一舉奪魁。此后海城高蹺多次參加全國街場民間舞蹈匯演、中國國際旅游藝術節、中國藝術節等大型文化活動。1989年參加奧地利第五屆克拉根福國際民間藝術節、第十一屆克雷姆斯民間藝術節和匈牙利第二屆薩爾瓦爾國際民間藝術節活動。1991年赴日本參加第十屆“大中國展”表演。1990年起海城市連續三屆成為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主會場,匯集了墨西哥、俄羅斯、土耳其、古巴、美國、意大利等國的民間藝術團交流藝術,國內少數民族、地區代表隊也來表演。海城市已成為高蹺藝術之鄉。
海城高蹺秧歌不僅在當地,而且在國內外都有廣泛影響。1988年它在全國廣場民間舞蹈大賽中一舉奪冠,1997年以來多次參加國內外各種盛大演出,其表演獨樹一幟,顯示出東北地區高蹺秧歌的特色。 海城高蹺秧歌歷史上曾輝煌一時,并一直在民間傳承不絕。但是由于一些老藝人相繼去世,后繼乏人,目前其表演技藝正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和保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海城高蹺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編輯本段相關資料 高蹺也叫“高蹺秧歌”,是一種廣泛流傳于全國各地的民間舞蹈, 海城高蹺 因舞蹈時多雙腳踩踏木蹺而得名。高蹺歷史久遠,源于古代百戲中的一種技術表演,北魏時即有踩高蹺的石刻畫像;高蹺一般以舞隊的形式表演,舞隊人數十多人至數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某個古代神話或歷史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服飾多模仿戲曲行頭;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絹、木棍、刀槍等;表演形式有“踩街"和"撂場”兩種,撂場有舞隊集體邊舞邊走各種隊形圖案的“大場”和兩三人表演的“小場”,角色間多男女對舞,有時邊舞邊唱。各地高蹺所使用的木蹺從30厘米至300厘米,高低不一。從表演風格上又分為“文蹺”和“武蹺”,文蹺重扭踩和情節表演;武蹺重炫技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