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蹺秧歌
發布日期:2017-11-30 作者: 點擊:
秧歌在古代是勞動秧人民在田間、地頭、場院,自娛自樂的一種方式,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起源較早,在我國東北由于地面有積雪,經常會把鞋子弄臟弄濕,所以人們用木頭做了高蹺踩在腳下,這樣不僅不濕鞋,還比在地上扭秧更省力、也更方便觀眾觀看,于是形成了高蹺秧歌,大部分鄉村都有業余秧歌隊,所以秧歌是一種活躍在鄉村的文化藝術。
高蹺秧歌與地秧歌不同,它是集"歌、舞、戲、雜、武"五門藝術的精髓于一體的演出形式,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升華提煉、自成體系,并已塑造出一批特有的人物造型和臉譜內容,例如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神話故事、四大名著中的代表人物等。高蹺秧歌還會根據社會形勢的變化而變化,比如在毛澤東時代的高蹺秧歌演出,都融入了毛主席畫像、語錄、工農兵成員的內容。